6月11日,蘭州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五年級學子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青城,以“葵花探文脈·稚筆承圣賢”為主題,開啟了一場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深度對話的研學實踐。
實踐之旅的第一課,便在這庭院中展開“青城書院敬師崇文禮”。 在師長引導下,學子們神情莊重,齊誦《論語》經典篇章,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……”的童聲瑯瑯,穿越時空,與書院的磚瓦木石共鳴。在“正衣冠·拜先師” 環節,孩子們整理衣襟,面向孔子像行揖禮,以最恭敬的姿態表達對先賢的敬仰與對知識的渴求。這場浸潤式的開筆禮,奠定了整場研學崇德尚學、知行合一的基調。

在青城書院至圣堂前,五一班學生輕撫方形椽木榫卯結構模型:“五子登科磚雕”化作“五育并舉”的古代注解,批判“唯分數論”時弊;“四合院中軸線”演繹“天人合一”生態觀,呼應新時代和諧發展理念;“松柏年輪觀測”串聯《論語》“歲寒后凋”精神,淬煉堅韌品格。副校長張繼祖在開營儀式上表示,我們要在斗拱飛檐間讀懂中華文明的制度自信,在石板路上感悟“治學如”砥的求索精神。

在“非遺雙課堂”中,“炒面工坊”上演“火候和翻炒”的匠藝:學生分組擔任“原料官”“質檢員”。“陳醋工坊”變身科學實驗室:對比新醋與陳醋PH值,理解“厚積薄發”的人生哲理。

張繼祖校長在返程大巴上的寄語:“今天我們在青城解碼的,不僅是建筑符號與非遺技藝,更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的鑄魂密碼。當現代少年與古老智慧血脈共振,文化自信便不再是抽象概念,而是可觸摸的椽木榫卯、可品嘗的歲月陳香。”這場“行走的思政課”,將建筑符號解碼、非遺技藝傳承、勞動教育實踐熔鑄為立體化育人課堂。(圖/文:焦榮;審核:楊靜)